导入数据...
四川音乐学院“大思政课建设”暑期研学纪实
时间:2025-08-13 11:04:23   来源:四川音乐学院
行走的课堂淬思铸魂 田野山川皆是讲台

近日,四川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暑期研学团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(河南师范大学)开展暑期实践研修。

从田野到课堂,沉浸式集体备课东大阳堤村的“活态思政课”

研学团第一站走进新乡市辉县东大阳堤村(朝阳社区),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课题,在田埂阡陌间开启一场“沉浸式思政备课”,让基层乡土气息与理论光芒在田野课堂交相激荡。研学团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,先后探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乡村振兴展示馆、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与村民文化广场。

“朝阳社区的价值,正在于它是‘大思政课’的天然范本。”老师们探讨并总结到:”这‘大’,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广度,是人民实践的深度,更是时代变革的力度。”据了解,学院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,把田野见闻转化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、案例链、任务链,让学生在乡村变迁中悟透大道理,于百姓故事里读懂大时代,让田野成为课堂最大的黑板。

绝壁丰碑照前路 研学路上淬思政——践悟郭亮挂壁公路的“新愚公精神”

研学团走进河南郭亮挂壁公路,以“感悟新愚公精神”为主题开展实践研修。从徒步穿行绝壁天路到探访“天梯”遗迹,从对话筑路亲历者到聆听精神传承讲座,一行人在沉浸式体验中,解码“不畏艰险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精神密码,为思政课堂汲取奋斗力量。

此段研学,让“新愚公精神”从历史叙事变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养分。大家表示,将把这份绝壁上的坚守与创造融入思政课堂,引导青年读懂:每一代人的奋斗,都是民族精神的续写;每一次迎难而上,都是对初心最有力的践行。

绝壁天河润初心 渠水奔流化育魂——沉浸式践学“红旗渠精神”

研学团走进河南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,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。通过“现场教学+情景体验+精神解码”的立体化课堂,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。

青年洞的实践教学与纪念馆的深度解读,使研学团完成了一次精神淬炼。在场老师表示:“时代变迁,红旗渠精神永恒。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,我们要传承这份精神,将太行山的坚韧融入课堂,以敢啃硬骨头的意志设计教案,用愚公移山之志跨越新征程上的‘娄山关’‘腊子口’,让精神谱系成为学生最亮的坐标,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精神伟力。”

泡桐根深植沃土 黄河奔腾证初心——焦裕禄精神沉浸式现场研学

研学团队赴河南兰考县开展实践研学活动。在焦裕禄纪念园、焦裕禄同志纪念馆、“焦桐”广场、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亭等红色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,通过仪式教育、场景体验与产业考察,把榜样力量、历史现场、时代变迁转化为育人资源,在黄河岸畔完成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。

返程途中,研学团形成共识:让“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的焦裕禄精神在川音课堂落地生根,为培养胸怀家国、艺德双馨的时代新人贡献兰考智慧与川音方案。

文明探源承根脉 鉴往知来铸国魂——“大思政课”视域下的铸魂实践

研学团队通过系统研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,深入中国文字博物馆、殷墟博物馆、开封博物馆等文化地标,追溯中华文明发展脉络,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路径,为思政课堂注入深厚文化底蕴。

通过博物馆的学习,此次研学的教师们见证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,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,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、增强文化自信。

据悉,此次研学是四川音乐学院落实教育部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方案的专项实践。学院将以“行走的课堂”为引擎,持续推动“大思政课”在行走中深化、在课程中固化、在研究中转化,融汇田野实践、革命精神、文化根脉,让甲骨作音符,让渠水作节奏,让泡桐作和声,奏响“大思政课”的川音交响乐章,为艺术院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贡献川音方案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智慧与力量。

编辑:张贤华 周树英(实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