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入数据...
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:“双向赋能・四维浸润” 驱动民族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
时间:2025-09-17 17:21:55   来源: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   查看:1599

在国家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和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背景下,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。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,学校创新构建了“双向赋能·四维浸润”师资培养模式,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。

过去,凉山地区在“一村一幼”计划推动下,学前教育实现了“从无到有”的跨越,但师资队伍仍面临“用不上、缺发展”“下不去、留不住”等现实难题。为此,西昌民族幼专创新“双向赋能・四维浸润”模式,精准施策,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育人路径。

“双向赋能”着力破解教师发展瓶颈。一方面,借助外部资源,通过高校对口支援、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等平台,助力教师成长——已有33名教师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,教学团队获省州级奖项27项。另一方面,强化内部赋能,立足凉山本土文化与教育生态,依托国家级创新团队、省级名师工作室等平台,增强教师对民族教育的适应性,提升其运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,实现“育本地人、教本地娃”的本土化培养目标。

“四维浸润”则系统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:文化浸润​​,系统梳理本土文化,开发特色课程与教材,推动国家通用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深度融合;实践浸润​​,构建“见习—实习—研习”三段递进体系,打造校园协同的实践共同体,学生实操能力显著提升,50余人在州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;情感浸润​​,实施“三维能力提升计划”,增强学生职业认同与使命担当,超过62%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凉山、服务基层;生态浸润​​,融通“学校课堂—文化大课堂—教育现场”,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新力。

这一模式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显著创新价值:模式创新​​,打破传统普适化框架,构建本土化、系统化育人体系,有效化解“外来教师难适应、本土教师难成长”矛盾;资源创新​​,建成凉山特色课程体系,将本土文化融入多门课程,实现教学与文化传承双融合;平台创新​​,搭建多平台协同机制,形成“上下贯通、内外联动、研用结合”的良性发展生态。

七年来,该模式结出丰硕成果:学生竞赛屡创佳绩,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二级认证;社会服务方面,2019–2022年培训乡村教师2390名,覆盖凉山17县市及甘孜部分地区,共建实习基地72个;2023年启动“一村一幼”辅导员学历提升计划,惠及151人;教师获立州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33项,出版著作15部,发表论文260余篇,获专利及软著16项;国际交流不断拓展,通过卫星课堂共享国外教育资源,参与中马幼儿教育论坛,教师赴德培训,为模式优化注入国际视野。

西昌民族幼专打造的“双向赋能·四维浸润”模式,不仅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凉山经验”,也为同类地区破解师资难题贡献了有效方案。未来,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,持续赋能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编辑:黄国兵 杨悦晨(实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