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9月,省委、省政府表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,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荣获“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称号。学院坐落于“中国牙谷”,校园内汉族、藏族、彝族、回族等各民族8500余名学子朝夕相处、携手共进,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里绚烂绽放,成为当地一道温暖而动人的风景。

面对民族地区口腔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,学院立足口腔专业特色,以“中华民族一家亲、同心共筑中国梦”为目标,构建“口腔医学+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”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。通过“行动浸润+教学养成+课程思政+临床实习”全链条培育,结合“暖心·育心·润心”成长支撑体系,近六年来已向民族地区精准输送327名口腔专业人才,以专业力量助力民族团结。

学院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,坚持意象化、逻辑化、实践化、融合化、符号化“五化”原则,打造多元载体,推动专业教学与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合。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《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华民族一家亲》将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”“巴蜀文化”等纳入教学体系,并在“口腔公共卫生”等专业课堂中聚焦民族地区健康差异,融合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技术,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在育人方面,学院以“培根铸魂”为宗旨,构建民族团结进步“同心圆”。通过“党委统领—地市协同—学工主责—全员参与”的工作格局,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“双组长”牵头负责,下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心等实体机构,以清单化目标考核和制度化推进机制,确保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、教学、科研同步推进、同频共振。
学院积极打造“红色基因+民族团结”双融教育阵地,形成“党员先锋讲统战、青马骨干诵家书、共青团员传基因”三层次研学体系,组织千余人次赴陈毅故居等8个宣教基地开展学习。由12名博士组成的“石榴红”科研团队聚焦民族地区医疗、教育等课题开展研究;“红石榴”辅导员工作室扎根基层,“石榴花开”双语志愿服务队年均服务群众超千人、时长逾800小时;“石榴籽”实践团深入南充仪陇等地开展义诊和文化交流,服务群众500余人次,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
此外,学院持续实施“暖心·育心·润心”工程,构建“物质+精神+学业+就业”全方位帮扶网络,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生,开展学业“一对一”辅导,推动各族学生100%混班混宿,并通过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促进情感交融与文化互鉴,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编辑:张贤华 杨倩(实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