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入数据...
金钟映蓉城,艺韵传“川音” ——四川音乐学院三位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者的故事
时间:2025-11-14 10:25:14   来源:教育导报   查看:4402

10月29日,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落下帷幕,四川音乐学院沈晶晶、夏德奇、冯奥迪3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,成功摘得金钟奖。作为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,金钟奖的含金量不言而喻,而3位川音教师的获奖之路,更是一部充满热爱、执着与传承的奋斗篇章。近日,记者来到川音,聆听了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。

执着深耕,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

本届金钟奖,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青年教师沈晶晶夺得声乐(民族)组第一名。“2011年第一次参赛拿到四川赛区铜奖,再到全国第九名、第六名,再到如今的全国第一名,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成长。”沈晶晶坦言,由于金钟奖的年龄限制,本届比赛作为自己的收官之战,压力巨大,但正是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与川音给予的底气,让自己在赛场从容绽放。

“为了在赛场展现技术广度与艺术厚度,我的选曲力求风格迥异、特色鲜明。”沈晶晶介绍,决赛中,她演唱的是歌剧选段《我出生在黄河岸旁》与云南花腰彝小调《天上雾腾腾》两首作品,两首作品在情绪上形成强烈对比,前者沉郁悲怆,后者则充满灵动活泼的韵味,这样的反差,让评委看到了她驾驭不同类型作品的深厚功力。

沈晶晶的参赛曲目中还包含李白《秋风词》这样意境凄清的古诗词作品,“这首歌唱的是恋人的相思之苦,落寞的秋意与深情的眷恋交织,很考验情感的细腻表达。”沈晶晶的演唱以情感真挚著称,无论是悲怆的歌剧选段还是婉约的古典诗词,都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。

从川音本硕连读到留校任教,再到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,沈晶晶的成长之路,体现了川音对人才的全方位培育与支持。

从2008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读书,她就师从川音副院长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谭学胜教授。“谭老师总把我的课排在‘早八’,一开始我很不理解,后来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,早上唱开了,一天的状态都会很好。”在川音求学期间,谭学胜不仅在专业上严格要求,还时常在她琴房练歌时默默旁听、耐心指点,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,让她在学习中进步神速。“谭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唱歌,更是对音乐的敬畏与执着,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。”沈晶晶感慨道。

留校任教后,沈晶晶深刻体会到“教学相长”的内涵。“教学生的时候,我会不断研究适合他们的方法,也会把自己学到的技巧和经验传递下去,这个过程反而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她的课堂延续了精细化教学模式,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提升,也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,用真诚与热爱陪伴学生成长。

“川音对教师成长的支持,让我敢于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。”2023年,已任教七年的沈晶晶萌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,学校领导得知后全力支持,为她创造了宽松的深造环境。“音乐艺术一直在发展,我们的演唱技术和对作品的理解也需要不断更新,只有保持热爱、持续学习,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。”2024年,沈晶晶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,师从雷佳教授。

“拿到金钟奖后,大家对我的要求会更高,我也会把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,继续精进。”沈晶晶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:“博士毕业后,我会全身心投入教学,把知识、技巧和两年,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。”她希望像前辈那样,不仅教会学生唱歌,更教他们坚守初心、追求梦想。“当有一天我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时,我相信会比自己获奖更开心。”

从舞台表演者到声乐教师,用热爱探索无限可能

本届金钟奖声乐(美声)组中,从省市选拔赛到全国决赛,选手需完成9首不重复的作品演唱,涵盖中外艺术歌曲、中国创作作品、中国歌剧咏叹调、外国歌剧咏叹调等多个类别,较往年增加2首,对选手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极高要求。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青年教师夏德奇凭借精湛的演唱技艺,在全国200余名顶尖选手中脱颖而出,最终斩获本届金钟奖声乐(美声)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。

这份成绩的背后,离不开川音的全力保障。据了解,学校为夏德奇备赛开启了“绿色通道”,不仅协调教学安排让他专心备战,还在生活保障、专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
谈及参赛作品,夏德奇有着清晰的考量:“比赛不仅要看发挥,更要看失误率,9首作品就像木桶的木板,不能有明显短板。”他在不同阶段精心选择作品,既保证难度又兼顾完成度。全国选拔赛中,他演唱《爱永在》《爱神静悄悄》等作品展现扎实功底;决赛阶段,他凭借中国创作作品《两地曲》与外国歌剧咏叹调《窈窕身影》征服评委。

“《两地曲》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恋人的思念,蕴含着深层的人文情怀;《窈窕身影》则彰显了歌剧的艺术魅力。”在夏德奇看来,两首作品的完美演绎,正是他“中西合璧”演唱理念的生动实践。为了将西方美唱法融入中国作品的演唱,他在咬字、发音等方面不断摸索。而他所在的声乐歌剧学院也坚持中西合璧的特色教育模式,深度融合传统中国民族声乐精髓与西洋唱法精华。

夏德奇与音乐的结缘,始于小学时对电视机片头曲的浓厚兴趣。高中时,在老师的鼓励下,他正式走上音乐道路,2018年本科毕业后,他进入安徽省歌舞剧院工作,期间主演了安徽首部原创民族歌剧《风雪大别山》,饰演党的地下工作者郑从义,该剧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“优秀剧目奖”。

随后,夏德奇考取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,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教授,系统学习西洋唱法技巧,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演出,与深圳交响乐团、广州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,在重庆大剧院等多地留下演出足迹。

作为新生代男高音,夏德奇始终坚守对声乐的热爱。他常对学生说:“声乐的‘乐器’就是自己的身体,它不稳定,唯有热爱能让我们坚持下去。”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的他,对于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我会把在校园学到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同时继续精进自己的演唱技艺,在教学与表演中实现双赢。”

两次赛场圆梦,跨越十六载的师徒传承

“金钟二十年,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岁月。”2009年,四川音乐学院的民乐系教授陆晶参与过三届金钟奖古筝比赛。如今,她的学生、该校民乐系青年教师冯奥迪站上金钟奖舞台,荣获古筝组第四名,续写了这份荣光。

从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初一入学开始,冯奥迪在川音完成了中学、本科、研究生全部学业,并留校任教,体现出学校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成效。在这样长期的培养环境中,陆晶老师从冯奥迪初入附中起就担任她的专业教师,十六年来不仅为其规划专业路径,更关注她的成长全程。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与持续的教学互动,为冯奥迪此次金钟奖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备赛期间,冯奥迪每天坚持练琴十小时以上,同时进行体能训练,以应对高强度演奏的挑战。尤其在半决赛中,她曾在半小时内连续演奏三首作品,展现出过硬的技术与稳定的心理素质。陆晶老师也将其三届金钟奖的参赛经验倾囊相授,从曲目选择到舞台呈现全程指导,甚至对乐器调试、服装细节等环节都反复推敲,做好充分预案。

从复赛、半决赛到决赛,冯奥迪的每首参赛作品都经过长期细致打磨。尤其在与乐队合作的《山川赋》准备过程中,从拿到谱子到正式演出仅有两个月时间,她不仅要完成个人技术处理,还需适应与数十人规模乐团的协同演奏,难度极大。但凭借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,她最终在比赛中稳定发挥,赢得评委认可。

除了导师的悉心指导,冯奥迪也连续三年入选四川音乐学院“拔尖人才计划”,该计划通过严格选拔,为入选学生提供资金支持,帮助其举办音乐会、参与学术交流等活动。冯奥迪利用这一平台,先后举办多场个人专场音乐会,每场需准备六至七首不同风格的作品,涵盖独奏、重奏、协奏等多种形式,极大提升了她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掌控力。

金钟奖的奖杯,不仅是对选手专业实力的认可,也是川音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体现。学校在不同学段设置清晰的培养重点:附中阶段注重基本功与曲目积累,本科阶段强化乐曲处理与音乐理解,研究生阶段则拓展学术视野与综合素养,从而使学生得以稳步成长、持续精进。

走下金钟奖的舞台,对冯奥迪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如今,她已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教师,她表示将把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专业精神与师生情谊延续下去,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本土民乐人才,为民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(王浚录) 

编辑:张贤华 杨倩(实习)